XM交易:美联储内讧升级!“孤胆英雄”米兰舌战群儒,降息大战一触即发

美联储内部关于货币政策的激烈争论正在上演!新任美联储理事米兰以“舌战群儒”的姿态,力主大幅降息,试图为美国经济注入强心针。然而,他的激进主张却遭到多位同僚的谨慎反对,凸显出美联储内部在通胀与就业目标平衡上的深刻分歧。
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

一、 孤军奋战:米兰的“大幅降息”激进论调

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新任美联储理事米兰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“主降派”先锋。自其提名在9月中旬获参议院确认后,他便迅速投身于推动降息的行动中。在上周的美联储会议上,他更是孤身投下反对票,主张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,而非会议决定的25个基点。

米兰的核心论点在于,他认为当前的政策利率限制性过强,犹如一把悬在经济头上的利剑。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,过高的利率将使经济在面对下行冲击时异常脆弱,甚至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崩溃。为此,他大胆提议,应在未来几次会议上累计降息两个百分点,即每次会议都降息50个基点。对于同僚们普遍担忧的关税可能推高通胀问题,米兰则不以为然,他认为目前并无实质性证据表明关税会重新点燃通胀,相反,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收紧政策反而可能成为压低通胀的因素。

二、 主流共识:多数官员主张“谨慎行事”与“数据依赖”


与米兰的激进立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美联储内部绝大多数官员倾向于更为谨慎和渐进的降息路径。他们虽然也同意需要关注经济风险,但并不认为已经到了需要“下猛药”的时刻。

(1)古尔斯比的“黄金路径”之忧
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是“谨慎派”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几乎与米兰同步,频繁发声阐述其观点。古尔斯比形容当前美国经济正走在一条“黄金路径”上,即劳动力市场仅轻微降温但仍保持稳定,而通胀正在回落。他警告称,在尚未确认通胀是否已见顶并可持续回归2%目标之前,贸然进行前期大幅降息存在巨大的政策失误风险。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如果利率真的限制性过强并将经济推向衰退,那么那些对利率敏感的领域(如企业投资和住房市场)应如“矿井中的金丝雀”般率先发出警报,但目前他并未看到此类强烈信号。

(2)施密德的“略具限制性”平衡术
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施密德则将上周的降息25个基点视为一项精妙的“风险管理策略”。他认为,当前经济状况总体不错,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弱于预期的迹象。因此,小幅降息旨在平衡通胀仍高于目标与保护就业市场之间的风险。他强调,将货币政策调整至“仅略具限制性”的水平是当前最适当的立场,未来的任何进一步行动都将严格依赖于后续经济数据的表现。

(3)戴利与鲍曼的“中间道路”
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也表达了类似担忧,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已出现一些“危险信号”,如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等。但她同时强调,即使扣除关税影响,通胀依然过高,因此美联储必须“缓慢行动”,逐步小幅降息以实现风险平衡。就连同样由特朗普提名、与米兰在关税通胀看法上一致的金融监管副主席鲍曼,也不支持其大幅降息的主张。鲍曼更倾向于认为劳动力市场“脆弱”,预计年底前再进行三次25个基点的降息是合适的。

三、 辩论焦点:通胀、劳动力与外部因素孰轻孰重


这场内部大辩论的核心,实则是对几大关键经济变量判断的差异。首先是对通胀前景的判断,“谨慎派”认为通胀虽有所缓和,但四年高于目标的现实和潜在的上行风险(如关税)不容忽视;“主降派”米兰则更倾向于认为通胀威胁已过。其次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评估,双方都看到了降温迹象,但对“降温”的程度和紧迫性判断迥异。最后是对外部因素(如移民政策、关税)影响的解读也存在明显分歧,这进一步加剧了政策路径选择上的复杂性。

总结


目前,美联储内部的这场货币政策“路线之争”仍在持续发酵。米兰凭借其频繁的公开亮相,如同“舌战群儒”,竭力为大幅降息争取支持,但其观点在美联储内部仍显孤立。而包括古尔斯比、施密德在内的多数官员,则坚守着谨慎行事的底线。这场辩论的结果,将深刻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如何调和分歧、凝聚共识,在通胀与就业这两个目标之间走好钢丝,将是接下来全球市场关注的绝对焦点。这场内部分歧的公开化,也预示着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将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。